上海政府高度重视猪肉稳定供应。近年受疫病和猪周期影响,猪价波动大,养殖成本高。现有调控机制通过储备肉投放平衡市场,但影响品质。
为贯彻落实《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生态环境部、商务部、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农牧发〔2021〕24号)、上海市农业农村委《关于印发〈上海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〉的通知》(沪农委〔2021〕356号)文件精神,助力稳产保供,促进主体增收,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(以下简称公司)在上海市财政局、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,于2022年推出"上海市创新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"项目,旨在支持生猪产能调控,提升财政资金效率,形成可复制借鉴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、保险支农惠农的上海模式。
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,是全国首家专业性农险公司,始终秉持“政策扶持、市场运作、专业经营、以险养险”的经营理念,助推脱贫攻坚、助力乡村振兴,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奖项,并成为全国首家获颁国务院脱贫攻坚创新奖的金融单位。
2022年12月至今,公司具备丰富的保险创新经验,多层次的产品全周期支持生猪产业,例如生猪(仔猪、能繁母猪、种公猪)养殖、重大疫情、价格指数、繁育能力、运输、饲料价格等保险。
运营方面公司引入科技,如"电子耳标+物联网",可监控全流程数据和追溯信息,精准赔付;在金山区对接"动检通"平台,数据实时互通"闪赔"。
公司基于诸多实践经验,创新开发本项目。
(一)精准匹配需求,开发专属产品。公司以本市生猪产能调控要求为前提,创新设置价格下跌赔偿与收益损失补偿双重保险责任,双向保障生猪成本波动的经营风险。
(二)广泛政策宣导,体现普惠本质。为充分发挥试点效果,公司通过启动会、宣传册、风险管理论坛等多种路径宣导,实现养殖主体“愿保尽保”。项目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,被文汇报、上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。本项目案例刊曾登于《上海保险》杂志。
项目工作总结会
(一)强化过程管理,保障资金安全。公司通过“每月盘点、季度小结”强化管理,以工作简报、专题汇报等形式与主管部门互动,保障财政资金安全。
(二)信息平台赋能,提升服务效能。为实现全流程节点信息可追溯,公司建设“上海市生猪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”,平台一期已上线。二期希望对接政府沪牧通系统及养殖主体生产管理系统,打造多方协同的数智化管理模式。
生猪产业价格分析预测及风险管理论坛
公司通过以下三个举措支撑项目发展,保障项目运行。
(一)扎根三农,深入调研完成项目申报遴选。为确保方案科学合理、满足养殖主体需求,公司开展了详实的走访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。项目成功通过遴选被纳入本市农险创新项目以奖代补试点。
(二)全市推广,持续为养殖主体提供风险保障。项目每年12月1日起保(保险期限:12月1日至次年11月30日),采用“预估数量投保+实际数量清算”的模式,每年为十余家养殖主体提供超9亿元风险保障,覆盖生猪超100万头。
(三)价格公允,增强参保企业获得感。为提升理赔效率,帮助养殖主体快速弥补损失,项目以国家发改委价格数据为依据,按月理赔。并与生猪养殖险联动,形成价格下跌赔偿、价格上涨补偿的保障模式。
锦旗照片
覆盖全市、引入保险、联动养殖险、数字赋能
(一)覆盖全市,助力稳产保供。首个覆盖全市的生猪价格保险,提高主体抗风险能力,稳定生猪产能。
(二)引入保险,提升财政绩效。按月理赔,及时弥补主体亏损。每年保险价格可调整,提升财政使用绩效。
(三)联动养殖险,提升主体获得感。为提高保供政策执行率,当生猪价格涨幅超过一定比例,联动养殖险补偿收益损失。
(四)数字赋能,提升管理水平。“上海市生猪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”助力项目效率提升,平台对接政府及养殖场管理系统,打造智慧养殖生态。
稳产能、保收益、提绩效、新模式
(一)稳定生猪产能。2022年上海生猪出栏约90万头,2023年突破100万头。本项目对于稳产保供具有积极意义。
(二)保障主体收益。项目实施后,养殖主体几乎“月月获赔”,及时弥补损失,提升抗风险能力,保障稳定经营。
(三)提升财政绩效。首年保费为40元/头,农户20%、财政80%,赔款平均约为50元/头,财政绩效提升显著。
(四)创新支农模式。农业农村部、北京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持续关注项目做法。项目成功施行是金融财政协同,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益尝试。
项目实施的初衷是为了稳定本市生猪产能、提升城市自给水平、保障产业稳健发展。唯有通过政府合理引导、承保机构广泛宣导、养殖主体积极参保,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愿保尽保”,用好农业保险这个政策工具,增强整个产业而非单个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,实现目标产业的稳价保供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。
知识产权声明: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