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产业链上市公司立讯精密(002475.SZ)日前披露了三季报,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21.31亿元,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6.57亿,分别同比增长59.23%和53.12%。
从三季度单季来看,公司实现营收101.05亿,同比增长80.08%,净利润8.31亿,同比增长107.67%,相比前两季度加速明显。同时,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为24.51亿-26.2亿,同比增长45%-55%。
但是,今年以来,立讯的大股东亦有金额不菲的减持动作。
公司是如何在本身已经几百亿营收的体量下连续取得高速增长的?业绩增长是否可持续?大股东减持是否意味着高增长已经见顶?
并购+内生:立讯精密成长史
公司成立于2004年,最初为富士康做PC连接线的代工,后来逐步扩展到笔记本、消费电子连接线。2010年,公司成功在深交所上市。上市当年,公司的营收只有10.11亿,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.16亿。
上市以来,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不断的外延并购把业务往横向和纵向拓展。其中,2011年公司收购联滔电子进而切入苹果产业链是较为关键的一步。下图为公司上市以来的并购以及部分新公司的设立情况:
目前,公司的业务已经包括了连接线、连机器、马达、无线充电、声学以及电子模块等产品,下游涵盖PC、消费电子、通讯、汽车以及医疗板块,其中消费电子贡献了最大的收入。下图为公司近三年的业务占比情况:
表现在财务报表上,公司营收从上市当年三季度的6.25亿,上升到了2018年三季度的221.31亿,8年间上升了35倍,年复合增速达到了惊人的56.19%。净利润虽然没有营收增长那么夸张,但也是增长了近23倍,复合增速为47.74%。
对于最新的三季报,除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,其他指标还透露了公司怎样的基本面变化?
现金流改善,负债率上升
三季报显示,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比去年同期上升1952.76%,增加了19.73亿,公司表示这是由于上年度业绩大增导致的资金回款增加。公司现金流的改善也可以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/营业利润的占比逐年上升中得到印证。
但另一方面,公司的负债率却明显上升,从2016年三季度的42.26%上升到了目前的55.53%。
仔细拆分发现,应付票据和应收账款、长期借款这两项是造成公司负债率上升的主因。其中,公司今年三季度的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达到了103.88亿,同比去年上升了81.93%,说明公司对上游的付款有所减缓。与此同时,公司的长期借款也从去年同期的4.39亿上升到了13.81亿,公司解释称这是由于公司融资需求增长。
整体上,公司的三季报相对健康,营收利润高增长,现金流稳健,虽然负债率有所上升,但这主要是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增长所致。
然而,在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的同时,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却出现了同比负增长。
智能手机增长现颓势:产业链频现雷声
在上篇介绍欧菲科技的文章中,我们指出在去年全球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后,今年前两季度继续呈现颓势。下图为根据IDC数据整理的全球手机出货量季度同比变化:
行业景气度的减弱导致部分产业链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恶化,进而引起资产减值。下表列示了部分苹果产业链公司今年以来的资产减值情况:
以欧菲科技为例,因为下游客户金立、乐视遇到困难直接导致公司计提应收账款、存货、固定资产以及商誉的减值达到6.08亿。当然,其中乐视是个奇葩,并不在产业链讨论的范围之内。
从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中已披露三季报或者预告的情况来看,有接近半数的公司出现了利润负增长,行业景气度压力可见一斑。
行业弱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,普遍的产业链红利转为激烈的存量博弈。对于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而言,这或许是趁机侵蚀中小竞争对手市场份额,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机会。但逆水行舟的产业链环境,要保持高速增长不触雷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多空难辨:股权激励设置高增长目标VS大股东减持
公司于8月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,本次计划以每股17.58元的行权价格授予公司核心人员共计9750万份的期权,涉及员工1899人,占员工总数的3.48%。
期权分5年执行,设立的业绩考核目标为2018-2022年公司的营收收入分别为300亿、350亿、410亿、470亿以及540亿,复合增速15.83%。
股权激励设置的业绩考核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有待时间检验,但大股东的减持是已经发生的事实。
公司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披露在6月13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以均价23.80元每股减持了3740万股,减持比例达到了1.1787%。减持后,立讯有限还持有公司46.9928%的股权。针对这次减持,立讯有限称减持所获资金是用于满足实控人家族之新产业投资需要。
去年9月,实控人做过一次更大规模的减持,当时是以19.74元/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6345万股,减值比例接近2%。
在最近几个月大盘的深度下跌之中,立讯精密的股价仍相对坚挺,今年至今跌幅只有4.45%。靓丽的单季度业绩与大股东的减持动作,究竟哪一个对投资者的参考价值更大,这只能由时间来检验。
本文作者:面包财经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。
知识产权声明: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