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上海刚刚交出了今年三季度的经济“成绩单”。前三季度5.5%的GDP增速,以及多项回升的数据,令人欣喜。
放到更大的场景中看,这些数字背后所付出的努力,更加耐人寻味。
5.5%的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.3个百分点。上海的经济总量在2021年突破4万亿元,今年初又正式宣布突破5万亿元。基数的水涨船高,让任何一个点的增长都殊为不易。
从自身看,5.5%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0.8个百分点,比今年上半年提高了0.4个百分点。一度承受巨大压力的工业、金融业、信息服务业、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等行业指标,都较上半年有了显著的回升;进出口增长5.4%,亦从年初的落后全国转为反超。
从统计的角度,许多指标正在“逆势回升”“阶梯向上”,而这一切,还是在多个产业面临结构调整、转型阵痛,尤其是上半年遭遇贸易战严峻冲击的情况下取得的。
上海经济有其特别的章法与活力,也自有特别的韧性与潜能。用此番定调的一个词,这是“韧性增长”。
2
韧性何来?一条重要经验是,不打无准备之仗。
三季度的数据密集回升,很多来自早先的提前布局发力。不妨看两个字。
第一,“新”。
新动能持续增强,是此番数据的一大特点。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2%,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.7%,而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了8.5%,人工智能制造业、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增幅都在两位数。此外,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,也都有两位数增长。
更具含“新”量的增长数字,显然也更具含金量。而新动能并不是从天而降的。上面这些,都是长期坚持培育的结果,都经过了一定的周期,尤其需要以足够耐心培育一个生态。人工智能在多年积累之后今年快速爆发,就很能说明问题。
对上海而言,必要的战略布局,必然要展现充分的战略敏捷和战略定力——看准了就坚定投入,久久为功,而不是左顾右盼、犹犹豫豫。厚积成势之后,更可能有爆发式产出。
第二,“转”。
转型是今年上海经济的主线之一。多个领域的坚决调整,在经历一定阵痛之后,如今正在产生回报。
比如外贸,在年前已经预见可能面临“疾风骤雨”、且“疾风骤雨”真的一度到来的时候,上海作为外向型程度极高的城市,对此已有准备。从市场布局到产品结构再到市场主体结构,均早早地开始着手深度调整,并在三个季度过去后初见成效。
数据显示,非传统市场的进出口增长8.7%,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近九成;民企进出口大幅增长27.1%,对全市进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164.5%,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至近4成。
而在出口方面,中间品已经成为核心支撑,三大先导产业出口增长了10.3%,工业机器人、航空航天装备、高端机床、石化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出口增速都在30%以上。这当然也是及早布局转型的结果。
风浪常常突如其来。但若未雨绸缪,就可以有韧性,也会有底气。
3
增长何来?布局之外,还有一条尤为重要——发力。
去年起,上海相继建立由市级层面牵头的经济运行调度机制、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机制、区及街镇诉求协调办理机制,意在通过上下左右充分协同,在“一盘棋”式的调度提升发展效能。
当然,这里的调度,并不是要回到计划手段,而恰恰是以更细的颗粒度、更为精准的方式去破除瓶颈问题、扫除障碍,特别是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。
比如工业企业降本增效,通过对土地、电、气、热等要素价格的持续控制,1-8月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16.3%,利润率达到6.3%,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工业投资和产出,并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——这是协同力。
与此同时,如今的上海经济,有许多“融合”的手笔,也有许多“联动”乃至“撬动”的手笔。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颇为直观——7月以来,借“上海之夏”国际消费季、上海旅游节等活动之机,境内外游客数量大增,带动住宿餐饮业等回升向好。“票根经济”的持续挖掘,亦已在上海各区形成习惯。
有充分的融合意识、联动意识,任何一个平台、节庆,都可能成为一个流量端口甚至撬动消费的支点。一座聪明的城市,显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——这是转化力。
还有一条至关重要:执行力。
前三季度,“抓住窗口期”的话语在上海反复出现,其中有中央支持政策落地的窗口期,有新设政策工具的窗口期,也有经贸局势变化、市场调整等带来的窗口期。任何一个窗口期,都需要以迅捷的反应和行动来对接、落地、放量,在一种“天下武功、唯快不破”的状态下争取主动。
从前三季度的表现看,上海正在努力抓住尽可能多的窗口期。“用自身的确定性来有效应对和对冲外部不确定性”,果决行动,正是不可或缺的确定性。
4
三季度数据公布之时,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时。很快,关于“十五五”的蓝图就将公之于众,距离“2035”目标,即将进入冲刺十年。
此刻加力冲刺,既是锚定全年目标,亦要对照“十四五”收官目标,还要为“十五五”奠定良好开局。
这个时候,这座城市需要的是更进一步聚焦发力——“奋力一跳,加力冲刺”。
半个月前的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为此定调:今年最后两个多月,要“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调度的科学性、精准性,持续放大政策效应、改革效应,巩固经济回升势头”。
回过头看,前三季度的成功之道,也是当下的冲刺之道。而在不确定性仍然笼罩的当下,上海各级干部需要展现足够的想象力和行动力,也需要足够的耐心——根据市委的明确要求,不仅要在关键领域体现战略定力,还要在复杂局面中善于统筹兼顾,“弹好钢琴”。
进博会召开在即,国际艺术节则已大幕拉开,东方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正在推进。上海面前仍有种种机遇和窗口期,持续优化调度效果、加紧转化落地,无疑是重中之重。
更长远的布局,则需要改革来破题——就在不久前,上海明确了首批拟从重点区域向全市复制推广的举措。具体措施各有不同,但其共性是“企业有需求、市场有潜力、各区有场景、监管能接住”,接下来的任务也就很明确了:
一是务实再务实——要让这些已经明确的举措尽快落地,转化出具体红利。这中间当然要打通各种堵点,考验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。
一是创新再创新——努力寻找更多具有上述特点的领域,进一步拓展改革的空间。
归根到底,多一些尝试、多一些突破,也就可能多一份韧性、多一份底气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。
知识产权声明: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。